#地圖

漫遊 Belem 貝倫區

漫遊 Belem 貝倫區

來到里斯本,Belem 貝倫區是遊客不會錯過的地方。修道院 Mosteiro dos Jerónimos、發現者紀念碑 Discoveries Monument、貝倫塔 Tower of Belém、葡撻發源店 Casa Pastéis de Belém 也在數十分鐘步行距離之內。不過這地方總是人來人往,要等上小時才可入內參觀。 除了這些景點之外,由貝倫塔起步沿著 Tagus 河畔散步,還發現不少現代主義的建築,一路走如發現桃花源般,讚歎整區建築之美。 新建的博物館將地面、天橋和博物館天台以斜坡連在一起,頓時天台成為觀景台,可觀眺港口景觀。博物館內大多是新興、實驗藝術的展覽,電腦遊戲也是收藏的

摩洛哥的藍色瑰寶 Chefchaouen

摩洛哥的藍色瑰寶 Chefchaouen

Chefchaouen(舍夫沙萬)成為的打卡熱點,全因整座城市以藍色為主題,一排排山上的藍色小屋。其實考究這座山城的歷史,可追溯到 15 世紀,那時猶太人及摩爾人由西班牙逃離至北非定居。 交通而言,Chefchaouen 位於摩洛哥北部,附近也沒有很多旅遊景點,不少人也是從 Casablanca 或 Merrakesh 遠道而來。我們由 Fes 乘巴士來也要 6 小時(而巴士一天只有 5、6 班)。到達 Chefchaouen 的時候已經約下午三時,巴士站在山腳,偏偏旅舍卻在山腰,結果要乘的士才到城牆外再走下去。 至於為甚麼整個城市均油上藍色則眾說紛紜,有人說與猶太教有關,有人說是 70 年代

摩洛哥的藍色瑰寶 Chefchaouen

摩洛哥的藍色瑰寶 Chefchaouen

Chefchaouen(舍夫沙萬)成為的打卡熱點,全因整座城市以藍色為主題,一排排山上的藍色小屋。其實考究這座山城的歷史,可追溯到 15 世紀,那時猶太人及摩爾人由西班牙逃離至北非定居。 交通而言,Chefchaouen 位於摩洛哥北部,附近也沒有很多旅遊景點,不少人也是從 Casablanca 或 Merrakesh 遠道而來。我們由 Fes 乘巴士來也要 6 小時(而巴士一天只有 5、6 班)。到達 Chefchaouen 的時候已經約下午三時,巴士站在山腳,偏偏旅舍卻在山腰,結果要乘的士才到城牆外再走下去。 至於為甚麼整個城市均油上藍色則眾說紛紜,有人說與猶太教有關,有人說是 70 年代

天上飄落一粒沙 — 撒哈拉遊記(下)

天上飄落一粒沙 — 撒哈拉遊記(下)

回到旅行社,我們便簡單梳洗及吃早餐。這時小巴也駛回來,不過小巴是回程到 Merrakesh ,如上集所言,我們預約的是包交通到 Fes 的。團內竟然沒有其他人也前往 Fes ,結果旅行社安排了私家車載我們到 Fes。司機叔叔用他僅有的英文嘗試與我們溝通,講解一下經過的景點。我們變相包車,完成餘下的旅程。 由 Merzouga 到 Fes ,車程約 8–9 小時,視乎 Fes 的交通情況而定。我們約 9 時上車,最後約 6 時才到達 Fes 的舊城區。 為看日出而早起,回到車上也是補一補眠。由 Merzouga 一路向北,在 Midelt 停下來午餐。幾天以來,沙漠團的午餐全是自費的,不過到的也

天上飄落一粒沙 — 撒哈拉遊記(中)

天上飄落一粒沙 — 撒哈拉遊記(中)

寫到中篇,終於到了沙漠,兩日搭車的時間加起來也有十多個小時。畢竟撒哈拉沙漠已在摩洛哥的最東,接壤阿爾及利亞。第二天的行程,先到 Tinghir 的綠洲,趕在日落前到達入沙漠的小鎮 Merzouga。 我們第一晚住在 Dades Valley 的酒店,以多天團的住宿來說,算不過不失,不過預約時表明的素食餐,再三確認下還是忘記了。早上起床才發現酒店位於山谷內,外面盡是峭壁。 駛到 Tinghir ,我們再一次被安排去看地氈,Berber 手工地氈,本來是遊牧民族冬天用作保暖,輸出至歐洲卻成為精美家品,每個全手工製作,配上幾何的圖案也很時髦。 Tinghir 至今仍是東面的大城市,在乾旱的沙漠裡,忽

天上飄落一粒沙 — 撒哈拉遊記(上)

天上飄落一粒沙 — 撒哈拉遊記(上)

首次踏足非洲,她說摩洛哥還不算是非洲,大概是地理上仍然在歐洲附近,法國殖民遺留下來的氣息、還有這次旅程我們還乘搭了非洲第一條現代化的高鐵。 我們對非洲的想像,其實不易在摩洛哥見到。畢竟摩洛哥國境內全是山脈,沒有寮闊的草原,只有沙漠 — 撒哈拉沙漠。三毛寫道:「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撒哈拉沙漠團大多也是三天起跳,由 Casablanca 或 Marrakech 出發。到達當地才找旅行團固然最便宜,不過三天團若有任何錯失(大多城際巴士也是一天數班而己)將影響往後行程,所以還是在網上做足功課預訂好行程。 本來以為頗多旅客會選擇 Marrakech — Desert Tou

Ponto Final — 遙看里斯本的海港

Ponto Final — 遙看里斯本的海港

里斯本的市中心(Time Out Market 對面)的 Cais do Sodré 站,可以乘渡輪到對面岸的 Almada 。我們只有下午的時間遊覽 Almada。一岸之隔,Almada 頓然沒有熙來攘往的大城市感覺。吵鬧的電車不見了,轉成電動化的輕鐵。時間不多,我們只是沿碼頭一旁的小路走,到我們的目的地 — Ponto Final。 我們是在看 Netflix 的 Somebody Feed Phil 的時候認識 Ponto Final,沒有圍欄下,Phil 坐在堤邊海鮮。里斯本的海港平靜得很,沒有甚麼浪拍上來。約行大約十分鐘便到了升降機旁的兩間餐廳,兩間户外也是坐滿人,室內還有位置,但一

【以約遊記】那夜,華地倫沙漠見到的星空

【以約遊記】那夜,華地倫沙漠見到的星空

雙腿休息不夠八個小時,一大清早便收拾行李,在旅館門口等巴士到華地倫 Wadi Rum。每天只有一班巴士往來,醒來的老闆娘發現我們還在門口等候,便知道不妙,打電話到巴士公司方知道巴士已經駛過。猶豫會不會多一天探索佩特拉之際,巴士駛回來接走我們。駛離 Wadi Musa ,臨別佩特拉,我們最後一次駐望那玫瑰紅色的山谷,心裡想著多少年後我們才會再來這勝地。 Wadi 在阿拉伯文的意思是山谷,所以 Wadi Musa 和 Wadi Rum 也是不同山谷之名。Wadi Rum 的中文譯名為華地倫,見盡天地日月精華,這句話並非空談。華地倫是約旦受保護的地區,不單是限制遊客對環境的破壞,也是小心保護著當地的

台北 One-Forty 特展 — 自由的翅膀

台北 One-Forty 特展 — 自由的翅膀

台北華山 One-Forty 特展震撼人心的藝術品,是菲律賓藝術家 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 的《The Last Flight》和 《 Address: Project Another Country》。 《The Last Flight》搜集多年來尋訪移工的破舊拖鞋,將艱辛出國勞動者的足跡,組合而成象徵自由的翅膀。每對鞋均破爛殘舊不堪,可見歲月踏過的痕跡,每對鞋的主人也同樣地有故事靜候細聽。 展覽由起始的新聞議題介紹、經過圖文不符陳述移工面對的困境、日常生活和文化習俗等細心鋪墊,才見到這個藝術品,豎立於展覽廳的中心,沒有天花,仰望能見窗外的天空。 後記:港台兩地

【以約遊記】漫遊玫瑰紅城

【以約遊記】漫遊玫瑰紅城

從山谷狹縫中發見佩特拉,驚喜的感覺與當年發現古城無異。 遊覽佩特拉,好像是欣賞一齣上千年歷史的表演。燈光、佈景、演員甚至是劇本也細緻安排好。由抵達的那一刻開始,旅客由 Wadi Musa 的山丘緩緩降下,如舞台劇的觀眾從樓座出口驟看舞台,好奇著遠方的佈景,可說出怎樣的故事出來。 太陽初起, 晨光從山後慢慢投射在佩特拉山谷之上,也意味著是時候出發。來到山腳下的遊客中心,才是進入佩特拉的入口。走過一段遠長的斜坡,便到山谷的入口  —  蛇谷。 The Siq 就是蛇谷,一路走,根本數不到轉了多少個彎。 蛇谷是表演的精采前奏,細心鋪墊開場的驚喜。幾十米高的峭壁蓋過陽光,蜿蜒而伸,會不自覺放慢腳步,仰

【以約遊記】重新發現的古城佩特拉

【以約遊記】重新發現的古城佩特拉

住了三天的 Rocky Mountain Hostel,頂樓的公共空間可以一覽整個 Wadi Musa 和遠方的  Petra 從死海的酒店,找不到公共交通南下到佩特拉,只好乘車返回安曼的巴士總站。約旦的公共交通對旅客來說是個大挑戰,坐數個小時的巴士也只是 16 座白色小巴。不單站內沒有任何指示,巴士其實也是隨便泊下,要逐個人問才知哪架車能載你繼續旅程。小巴前面沒有沒有目的地或路線號碼,只有側邊印上很小的英文字 Amman -> Petra。跑到車站的時候,正好見到有車開出,本來見車內已滿打算放棄。誰知道,司機停下車來說還有位置,便不好意思地跨過一堆行李踏入車廂。開了車,便知道不妙,空位其實是

【以約遊記】山城安曼

【以約遊記】山城安曼

安曼的城市景觀沒有高樓大廈;平房依山而建,是歷史堆積的印記。 前文有說過我們享受在城市漫遊的體驗,不過安曼是完全另一回事,那是城市步行體驗的完全相反。街道由斜坡、長樓梯所組成,街的兩端可以同時包含上斜和下坡。或許地勢讓安曼居民保持健康,皆因上班下課走的每條路也是一次鍛練。 在安曼,最不能相信的有兩樣東西,第一是 Google Map。山勢斗斜的市中心,如幾個西營盤組合而成,唯獨欠缺登山電梯和升降機。Google Map 上隔幾個街區的二十分鐘路程,走起上來可以全是樓梯和斜路。到達目的地時已經大汗淋灕,心裡咒罵著 Google Map 沒有計算高度,早知道就乘搭交通工具好了。 旅客也許不能習慣這

【以約遊記】邊境

【以約遊記】邊境

旅程到了一半,要由耶路撒冷出發前往約旦。由北部入境到首都安曼,經死海落南部佩特拉及沙漠華地倫,再出境返回以色列。從規劃行程的角度來說,陸路過境有很多未知因素,自己也不記得為甚麼當初沒有索性買機票。回想過來能夠順利過境實在很幸運。 以色列與約旦接壤有三個邊境關卡,北部、中部、南部各有一個。中部的 Allenby/King Hussein Bridge 距離耶路撒冷和安曼最近,不過大使館網頁稱使用該關卡需要預約簽證(儘管香港入境約旦是免簽證),加上該處交通資訊不太豐富,不想冒險便選擇經北部出境。在耶路撒冷的巴士總站,乘搭 Egg Bus 到 Be’it Shan 要差不多兩小時,出發前還要先購買回

【以約遊記】給耶路撒冷一天的安靜

【以約遊記】給耶路撒冷一天的安靜

公眾假期的概念,是讓民眾可以享有一天的休息,可是,現代生活中的假期與觀光、消費畫上等號,意味著總有一班人要額外工作。若跟大家說,香港全部公司、商店、食肆、交通暫停工作一天,讓大家放一天的假期,腦海已經想像到一般人的反應是覺得多麼瘋狂。不過,猶太教中的贖罪日 (Yom Kippur) ,正正要求信眾在這個最神聖及最重要的節日,放下所有工作和娛樂,以二十四小時的禁食與祈禱,尋求真神寬恕過去一年的罪過。城市停頓的規模,是我們身為旅客想像不到。不僅是安息日般商店全關、公共交通停駛,連位於遊客區的食肆也停業,本地的電視台也播著停播的訊號,一切只剩下緊急服務。即使已經世俗化的市民,也尊重贖罪日的文化,低調

【以約遊記】圍牆內外 — 伯利恆

【以約遊記】圍牆內外 — 伯利恆

原本計劃逗留在耶路撒冷的最後一天到伯利恆遊覽,不過旅程的第二個意外讓我們大失預算。說起來有點尷尬:一個背包客,出發前固然會做足功課,看看行程會否遇上當地的節日。不過,今次遇上猶太教中的贖罪日(Yom Kippur) 實在全屬意外。贖罪日是按猶太曆法計算日期的關係,每年日期也不同,而我們所帶的 Lonely Planet 版本 Yom Kippur 剛好發生在九月,因而十月出發的我們沒有為意。(故事教訓我們,Google 大神還是準確一點。)要知道 Yom Kippur 不只是一個節日那麼簡單,全市將交通停頓,邊境暫停開放,市內雜貨店餐廳也大多關閉,完全打亂了前往伯利恆的計劃。那時我們在耶路撒冷

【以約遊記】圍牆內外 — 耶路撒冷

【以約遊記】圍牆內外 — 耶路撒冷

儘管在同一國家內,從特拉維夫乘兩個鐘頭的巴士到達耶路撒冷,一到埗已能感覺不同氣氛。巴士站外有持步槍的警察戒備,人們嚴肅多了,連行人的穿著打扮也不同,最顯眼的是穿著哈雷迪猶太教的教徒,不論陰晴寒熱,他們總是會連鬢留著大鬍子,頭戴黑色毡帽,穿白襯衣及一襲長身黑西裝,那是耶路撒冷市內最常見到的服飾。不過,除了猶太教外,這座逾三千年歷史的城市同時也是基督教(Christianity)及伊斯蘭教(Islam)的聖城。三個傳統宗教信仰與耶路撒冷的歷史和發展也有很大淵源,遊走在這個城市到訪遺址、教堂的時候,總會在想宗教到底是甚麼一回事,甚至有人會被這裡的神聖所感染,而誘發精神異常的症狀,稱耶路撒冷症候群。

【以約遊記】特拉維夫的印象碎片

【以約遊記】特拉維夫的印象碎片

深夜在特拉維夫的 Ben Gurion 機場降落,機場的保安不似網上其他遊記盛傳般嚴密,縱然以往也到過其他伊斯蘭國家旅遊,一直半期待的入境質詢,也只是問了幾句:名字、逗留多久和入境的目的便放行。機場最讓人深刻的建築,是入境與出境兩方向交接的大堂,交叉形一上一下對接客運大樓和航天樓,側邊展出以色列本土的重要成就,緩緩引領來客認識這片國土。 與兩小時車程相隔的耶路撒冷相比,特拉維夫可謂歷史長流中的一個初生嬰兒。歷史記載耶路撒冷的第一座寺廟,建於公元前 950 年,是古代以色列王國的所羅門時代。相隔近三千年,特拉維夫才建城,六十個家庭呼應錫安主義重建猶太國,抽籤於雅法古城 (Jaffa) 以北的沙丘

【以約遊記】城市的氣質

【以約遊記】城市的氣質

旅行於我來說,是一面鏡子,小小的角落總會找回自己城市的鏡像,皆因我們看的想的一切皆從我城對照而來。( 《旅行是一面鏡子》) 。這年十月,遊歷了以色列、巴勒斯坦及約旦,順時針地繞著約旦河谷走了一整個圈。三地也不算是港人熱門旅遊的地方,最多舉辦的也是耶路撒冷的朝聖團。不過,港人又不是對這些地方聞所未聞,新聞報導總也會見過以巴衝突、中東戰事的畫面。固然十多日的旅程不足完全瞭解一個國家,但踏過的步伐,彷彿承先啟後般引來對世界這一角落的疑惑和好奇。 <iframe src="https://www.google.com/maps/d/embed?mid=1BDgsVtxcp62O5a1QENafJkZN

城市的靈魂

城市的靈魂

不同城市也流傳著不同的金曲,歌頌城市的身份和情懷,細訴城市獨有的故事。在紐約,一首地位崇高的歌曲,是 Frank Sinatra 翻唱馬田史高西斯電影 New York, New York 的同名電影主題曲。這首歌是街知巷聞的紐約市歌,時代廣場跨年派對、紐約的各類不同球隊比賽後,據說也會播放這首歌。寫於 70 年代末,歌曲描述主角一人將到紐約城,熱切期待的心情。”Start spreading the news, I am leaving today, I want to be a part of it, New York, New York.” 不少聽者的心情如歌詞一樣,希冀來到紐約,渴望開

地圖上漫遊

地圖上漫遊

旅行到過的地方、遇到的人和事組成一點一點;以筆桿串連不同的思緒和回憶,點,連成了線。早前於台南買的 Big Issue,以地圖作專題,當中不同的紐約地圖卻與筆者的紐約費城之行互相呼應。石器時代已有石刻地圖的蹤跡,經緯網和比例尺的發明使地圖更加準確可靠,時至今日今日已電子化,拿起電話開啟 GPS 能指示方向,尋找目的地。十年前出門要好好研讀的《地圖王》已在書櫃後格的角落。僅餘會拾起地圖的人,只有旅人,重拾城市漫遊的雅興。 看地圖能知一個地方的發展興替,美國城市大多是預先規劃,所以一條大街能橫貫整個市中心,整齊工整的街道使市民易於定位。在紐約,只要說出大街 (Avenue) 和街道 (Street

今夜亮起的美麗島

今夜亮起的美麗島

離台返港數天,台灣的大學生便發起佔領立法院的行動,反對服貿協議。高雄的民眾亦自發於美麗島站靜坐集會,心裡感慨與歷史時刻錯過。美國旅遊網站「BootsnAll」於 2012 年評選全世界最美麗的 15 座地鐵站,高雄美麗島站排名第二名。新聞圖片見民眾以智能電話的瑩幕照亮美麗島,數天前還是旅客觀光的景點,轉眼便成為市民集會的地方,皆因美麗島背後還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意義。 美麗島事件是台灣民主史重要的分水嶺。發生於七十年代末,在野人士所組成的美麗島雜誌社,於十二月十日世界人權日在高雄圓環地區舉行人權演講集會,卻遭當局所阻止,最後更演變成逾十萬人激烈的警民衝突。「沒有幾分鐘,鎮暴車就出現了,一部接一部,

日落吳哥

日落吳哥

有沒有試過那深夜看著舊照片卻無故想起一次旅行的經驗?一邊看著相片一邊莞爾,猶記得旅程中疑惑狼狽感動的一刻。事隔四個月,我才想到為這段旅程留下文字記錄。那是今年的暑假,一行三人越南柬蒲寨十二天自由行。行程沒有排得密密的,只是在胡志明市和暹粒兩個城市來回(因為同一城市來回機票較便宜的關係),沒有上河內、下龍灣,連金邊走馬看花的時間也省回去慢慢欣賞吳哥窟。 提著那本旅遊書,跟篤篤車(摩托計程車)司機在地圖上指三道四,每個遺跡也要逐個走一遍,有次連司機也迷了路,帶到一個當地人投以詫異目光,連地下還未鋪好的泥地市集。那時候只是有看好風景的衝動,沒有甚麼經大腦。 我還記得有一天因為出城到吳哥窟看日出再回酒

六月台中(下)

六月台中(下)

第四日 日月潭遊湖 第四天的早上我們一整團人便上到船上遊日月潭,日月潭的命名,是因為日月潭的地形和中間的島看起上來很像象形文字的日和月字,兩字合在一起又是明字,所以它又名為「明湖」。日月潭的水很清澈,是清藍色的,潭中有一個小島是禁止登上的,傳說中島上便是居住著附近原居民所祭祀的神明。每年只有在中秋節,由村長和祭師上島向神明祈福。日月潭之大,是香港無法想像的,或者是因為香港近海,難有湖泊的形成。 心之芳庭 心之芳庭是一個很有特色的景點,像一個西式的小鎮。戶外有著小路和花園,旁邊建著幾座小屋。裡面似專為情侶而設,景點內的告示牌都是寫著戀人、情、愛等等。但實質景點內還有很多小鋪,販賣著不同特色的小禮

六月台中(中)

六月台中(中)

#### 第二日 熱帶雨林溫室 第二天早上到了的熱帶雨林溫室,位於台中國立自然科學館旁,溫室有數層高,還不是只像新聞圖片般只有玻璃,建築得還很有特色,進到去,卻發現雨仍然在下,溫室根本並非密封。轉了一團整個溫室便行完了,地底還有一個展覽館,一邊是一個迷你的水族館。另一邊放著熱帶雨林的青蛙。 鹿港 坐車到鹿港,鹿港是台灣其中一個最早被開通的港口,現在已成為了一個舊城。據導遊所說鹿港有三不見,一不見天,二看不見地,看不見女人。不見天地因為城市發展發達,建了市場建了棚子擋雨,又鋪了紅地磚方便貿易,又言不見天地。不見女人因為女人在屋與屋之間的後廊走,而在大街不見女人,只有談生意的男人。鹿港跟這次走過很

六月台中(上)

六月台中(上)

序 每次去旅行,我也會想寫遊記,不管寫不寫得完,總是有篇出發前的感受。最近看過篇文章寫攝影的心態和價值,作者寫道: 當你拍的一杯 Starducks 咖啡得到五十個朋友讚好,請也不要自覺很有生活品味。因為這些相片都只是坦白地反映了你關心這個世界的甚麼事。所以,不要再窮自己的攝影技術去拍某個大型商場的一個聖誕波,或添置萬元裝備只為到 The One 拍鐵甲奇俠。嘗試去尋找一下自己攝影的意義。攝影如人生一樣是個不斷學習的過程,「為甚麼要攝影」是一個答案不斷在改變的問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攝影的價值,拍得一幅好照片,共勉之。 旅行如是,每次我也希望從這世界學懂些甚麼,旅行的意義,也許就是不斷的重新

Keep In Touch

在社交媒體消失前,讓我們繼續保持聯絡,以電郵接收最新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