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約遊記】城市的氣質
旅行於我來說,是一面鏡子,小小的角落總會找回自己城市的鏡像,皆因我們看的想的一切皆從我城對照而來。( 《旅行是一面鏡子》) 。這年十月,遊歷了以色列、巴勒斯坦及約旦,順時針地繞著約旦河谷走了一整個圈。三地也不算是港人熱門旅遊的地方,最多舉辦的也是耶路撒冷的朝聖團。不過,港人又不是對這些地方聞所未聞,新聞報導總也會見過以巴衝突、中東戰事的畫面。固然十多日的旅程不足完全瞭解一個國家,但踏過的步伐,彷彿承先啟後般引來對世界這一角落的疑惑和好奇。
在東方和西方,兩個壁壘分明的對立面,中東國家各有特色。在紛亂的政治局勢,每年還是有數以百萬計的旅客前來遊覽。數小時的車程以內,可以陸路穿梭國界之中,遊覽宗教聖地、文明遺址,有玩樂之地,也有渡假勝地,當中的體驗其實十分密集,心態也很不一樣。堅持伊斯蘭教法的約旦,民風純僕,景點風光明媚;兀立而起的以色列深受西方文明影響,同時也有極端正統猶太教徒(Ultra-Orthodox Jews) 所居 。以遊客的角度來觀照中東區域的地緣政治、人文等層面,與本身香港的日常生活有著極大的差異。
返港以來,腦裡也有很多想法和疑問。經過書櫃時,特別找來數年前買下的書《The Spirit of Cities》 ,重讀其中一個關於以色列的章節, 兩位筆者嚮往的,是城市的氣質和精神。他們認為我們在評論城市生活的同時,不自覺地把城市當作人一樣,有著獨特的個性,我們輕易說出「我愛紐約/伊斯坦堡/ 耶路撒冷」,卻難以將這番話對應一個國家的價值判斷,去說「我愛美國/ 土耳其/以色列」。在全球化趨勢下,文化同質化似乎是各地必然趨勢,當地獨有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模式漸漸被抹走,轉成單一受吹捧的消費模式,可是,當一個國家各個城市也在追求一致標準的時候,又何以得旅客和市民的鐘愛呢?
城市越來越多地成為了人們用來反對全球化,及其將文化同質化的機制的工具。許多城市花費時間、精力和金錢,來保護其獨特氣質,透過城市規劃和
建築政策,或是透過人們使用城市和與城市交往的方式,來保護這些氣質。或許並不是所有城市都這麼做,有些城市只是簡單地屈服於全球化的要求。但城市能夠也應該推動自己獨特生活方式的觀點,並不會引起多大的爭議:即使在國家層次上拝衛中立的自由派,也傾向於允許大眾在城市層次上表達其特殊性。因此,擁有某種氣質的城市往往擁有國際聲譽,並能吸引那些在很大程度上正因為這種氣質而前來的遊客和居民,就絕非巧合了 。
— 《城市的精神:為甚麼城市特質在全球化時代這麼重要》
以色列特拉維夫新興的社區 Florentine
以色列耶路撒冷舊城區的聖殿遺址 — 西牆
這次到訪過以色列、巴勒斯坦及約旦,各個城市確實有著不同性格。也許是對不同城市文化的好奇,驅使我把旅程緊湊地完成下去。耶路撒冷 (Jerusalem) 擁著宗教氣派的靈氣,是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的聖城;兩小時車程相隔的特拉維夫 (Tel-Aviv),景觀和風氣可謂完全不同,打著開放多元、消費玩樂的旗號,是現代中東的標誌城市;短短半天到訪巴勒斯坦政府管治的伯利恆,越過了不似國境的邊界,著名的塗鴉圍牆以內,居住著不甘被以色列管治的普通市民;南部伊拉特 (Eilat) 與約旦、埃及接壤,是渡假潛水的好去處。約旦安曼依山而建,鬧市教人想起香港的旺角,不過,地圖上沒有表示的是陡斜得要命的地勢,難以步行的城市倒成為的士司機敲詐旅客的大好機會;新七大世界奇觀的古城佩特拉 (Petra) 位於 Wadi Musa,大半個城市也是以旅遊業為生,新舊城橫越逾千年歷年。這些城市擴闊了眼界之餘,同時也在提醒著自己城市的鏡像。
約旦首都山城安曼
約旦古城佩特拉蛇谷的盡頭
這次遊程以後,我更確信,一個城市需要尋找自己獨有氣質和特色,而不能再用歷史課書及旅遊廣告渲染的「國際都會」、「購物天堂」來形容自己的城市。這些「美譽」並非專有形容一個城市,難以吸引人再次到訪。反而是城市的獨特性,貢獻了不同的人文風景和文化多樣性。要數旅程中讓人難以忘懷的地方,往往心中的答案也不是著名景觀 ,倒是一個別具特色的街區、讓人心曠神怡的街道、甚至是一間親善的士多店及旅舍,才是造就一個城市的引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