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

地圖上漫遊

newyorklondon

旅行到過的地方、遇到的人和事組成一點一點;以筆桿串連不同的思緒和回憶,點,連成了線。早前於台南買的 Big Issue,以地圖作專題,當中不同的紐約地圖卻與筆者的紐約費城之行互相呼應。石器時代已有石刻地圖的蹤跡,經緯網和比例尺的發明使地圖更加準確可靠,時至今日今日已電子化,拿起電話開啟 GPS 能指示方向,尋找目的地。十年前出門要好好研讀的《地圖王》已在書櫃後格的角落。僅餘會拾起地圖的人,只有旅人,重拾城市漫遊的雅興。

看地圖能知一個地方的發展興替,美國城市大多是預先規劃,所以一條大街能橫貫整個市中心,整齊工整的街道使市民易於定位。在紐約,只要說出大街 (Avenue) 和街道 (Street) 的數字,對方便約略懂得你的位置。整個城市興建時已經是一個巨型的經緯網,所以貫穿南北的大街,數字越大越西,而通東西的街道,數字越大越北。與歐洲相比,美國城市的規劃有很大的差別,附圖可見(來源: http://www.jazzberryblue.com/)紐約與倫敦的地圖極為不同,紐約工整而整齊,而倫敦則不規則沿泰晤士河域發展,歸於其二千多年的久遠歷史。

史上其中一個最有名的都市規劃,是賓夕法尼亞洲之父—潘威廉 William Penn 規劃的費城 Phildelphia。 說實點,費城其實是建於桌上的一個城市,因為整個城市也是先在英國規劃,尋找投資者,再到美國大興土木。潘威廉的計劃有見時代的需要,城市的中心是市政廳 City Hall,城市的事務、若干宣布也於市政廳讀出。然後繞著市政廳的大道,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伸延。最有趣的是,當時潘威廉已預留公共的用地,就是市政廳東西兩邊以虛線劃起的地方。一直至今沿大街 Market Street 仍可見不同公共設施,有博物館、會議廳、公園等等。

費城規劃的地圖,與今天的分別也不大

可是規劃之下,是否代表人民生活將全盤依計劃所行呢?曲折的馬路,會找到由人踏出來的一條筆直小徑。在紐約一次找路的經驗,地圖教我繞過屋村隨著街道走,但前面分明有一條直路,雖不知前方有沒有閘口欄著,但還是為省數分鐘的步程而向前走。我們深信地圖導航的指示,而慢慢放棄自己的直覺,同時放棄自己認知周遭世界的機會。若把地圖扣連至都市規劃,那人民的實質生活,便與漫遊者的息息相關。都市漫遊者 flâneur 的概念,由 Walter Benjamin 畫出法國詩人 Charles Baudelaire 時開始建立。漫遊者,不僅自由行走都市的不同角落,更擁有批判的力量,看透社會城市的表象。該種視野,不受預先的都市規劃所限制,而重新為城市賦予新的意義,提供另類的視角。而這種漫遊,已經超越一般地圖的限制,走出行人徑和馬路,進入正方形的大廈和小巷,不再是 A 點至 B 點的最快路線,而是城市空間的重新發掘。

    Keep In Touch

    在社交媒體消失前,讓我們繼續保持聯絡,以電郵接收最新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