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014 桌面
【Mac上手筆記】清理瀏覽器 Cache 近年,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也開始換上 SSD,雖然換來更快的啟動和存取速度,但空間仍然停留於 128 – 512 GB,導致電腦很容易便爆滿。當使用電腦時間長,便有機會積累很大的暫存檔。今天教大家如何清除 Safari 和 Chrome 的 Cache 檔。
Safari 先要於 Preference 中 Advanced ,開啟 Develop Menu (最底),Menu Bar 便有 Develop 可選,便可以 Clear Cache
Chrome 則要到 Setting ,然後搜尋 Cache,或到 Privacy 選 Clear Browsing D
September 2014 筆記
與世隔絕學染布:片藍造 去年摘文寫許寶強慨嘆傳統工藝 (craftsmanship) 隨工業化、小店遷拆而慢慢流失,舊有如囍帖街等同行群體作業的模式已經被發展機器弄得支離破碎。夏日炎炎,暑假的最後一天走到彷如隔世的大嶼山,在這裡工藝未被忘記,卻以親身體驗的形式延續下去。
從市區到東涌,本來就已是遠征。但工房的位置,到了東涌還要再轉兩程車,所需時間已經可以乘飛機離開香港。東涌巴士總站等待 11 號往大澳的人很多,個個捧著水桶架著太陽眼鏡上車,也有村民抬著手推車走入狹窄的座位。翻過山頭,經長沙、塘福(巴士一度讓路予覓食的牛隻),過石壁水塘後,便在大浪灣村的巴士站下車。所言隔世,還要包括入村一段曲折的山路,用腳走也許要走上
August 2014 筆記
八月油街:假如在一起/像是動物園 由四月初與香港電台合辦的「好想藝術是麵包」文藝派對,至五月掀起反重力熱潮的「正 反」展覽,一年前啟用的油街實現開始立足文藝界,漸獲社會大眾注目。週末踏入油街實現,獲延長展期的《大樓 — — 油街實現》映入眼簾,龐大鏡子映出油街實現紅磚灰牆的錯覺,側邊一眾家長子女、文藝青年已拿出單反相機,排隊等候。同日展出還有接替原本「正 反」展覽,剛剛開幕的《假如(在一起)》及《像是動物園》。
「在一起」的意義,不單是肉體上站在一起,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靈魂在一起。換大家也看得懂的名詞,即「自發組織」。《假如(在一起)》的客席策展人李俊峰以自主藝術組織為題,回顧不同單位曾於各區與鄰里活動的經驗。他指出:
「具主
July 2014 地圖
城市的靈魂 不同城市也流傳著不同的金曲,歌頌城市的身份和情懷,細訴城市獨有的故事。在紐約,一首地位崇高的歌曲,是 Frank Sinatra 翻唱馬田史高西斯電影 New York, New York 的同名電影主題曲。這首歌是街知巷聞的紐約市歌,時代廣場跨年派對、紐約的各類不同球隊比賽後,據說也會播放這首歌。寫於 70 年代末,歌曲描述主角一人將到紐約城,熱切期待的心情。”Start spreading the news, I am leaving today, I want to be a part of it, New York, New York.” 不少聽者的心情如歌詞一樣,希冀來到紐約,渴望開
June 2014 地圖
地圖上漫遊 旅行到過的地方、遇到的人和事組成一點一點;以筆桿串連不同的思緒和回憶,點,連成了線。早前於台南買的 Big Issue,以地圖作專題,當中不同的紐約地圖卻與筆者的紐約費城之行互相呼應。石器時代已有石刻地圖的蹤跡,經緯網和比例尺的發明使地圖更加準確可靠,時至今日今日已電子化,拿起電話開啟 GPS 能指示方向,尋找目的地。十年前出門要好好研讀的《地圖王》已在書櫃後格的角落。僅餘會拾起地圖的人,只有旅人,重拾城市漫遊的雅興。
看地圖能知一個地方的發展興替,美國城市大多是預先規劃,所以一條大街能橫貫整個市中心,整齊工整的街道使市民易於定位。在紐約,只要說出大街 (Avenue) 和街道 (Street
May 2014 銀幕
我影我城──影評人家明專訪 電影猶如一支萬花筒,窺視的角度不同,每人看到的圖案也不盡相然;對著怎樣的背景,也會看到怎樣的顏色。香港的電影,同樣也是百花齊放,經歷興衰,近年本土主義的興起,引來不同的火花,有重溫老香港的文化保育電影,也有揭示社會現實的電影,甚至香港於外國電影中的形象,也納入當中的討論。今期刺青雜誌專題「影」,邀來本地影評人家明作專訪,談談香港作為城市,於電影中的不同形象。
四字曰外國電影裡的香港:一笑置之
從外國電影看香港這個都市,大多只有兩極化的固定形象:如非東方傳統的漁村市場,就是高樓大廈建構的國際城市。去年上映的 Pacific Rim(悍戰太平洋)就是一例,一面是機械人和怪獸於大廈之間的大戰,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