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與世隔絕學染布:片藍造

去年摘文寫許寶強慨嘆傳統工藝 (craftsmanship) 隨工業化、小店遷拆而慢慢流失,舊有如囍帖街等同行群體作業的模式已經被發展機器弄得支離破碎。夏日炎炎,暑假的最後一天走到彷如隔世的大嶼山,在這裡工藝未被忘記,卻以親身體驗的形式延續下去。

從市區到東涌,本來就已是遠征。但工房的位置,到了東涌還要再轉兩程車,所需時間已經可以乘飛機離開香港。東涌巴士總站等待 11 號往大澳的人很多,個個捧著水桶架著太陽眼鏡上車,也有村民抬著手推車走入狹窄的座位。翻過山頭,經長沙、塘福(巴士一度讓路予覓食的牛隻),過石壁水塘後,便在大浪灣村的巴士站下車。所言隔世,還要包括入村一段曲折的山路,用腳走也許要走上半小時,幸好工房有專車接送。

位於大嶼山大浪灣村的「片藍造」,圍繞的是一個「藍」字,藍天以下,沒有人會發現村中的一幢平房,藏著一間工作室,為世界帶來更多的藍色。預約藍染體驗班時間不算長,週末的話數個星期便有空檔。來上課的有情侶,有同事,更多的是一群三四人的女生,同行至市郊延續姊妹情。工房不大,只是一屋的工作室和畔鄰的天台放染缸。導師 Max 先解說藍染的原理和各種紮染的手法,簡單來說,就是把布浸在藍色的染劑中,而用木條、膠紙和橡筋等方法阻隔部分白布染上顏色,便造出不同的圖案出來。

製作的過程中,最困難的是想像白布攤開時的圖案。靠不斷對接白布,再壓上不同工具,藍布才「留下」重覆的圖案。可是接疊起來的時候,是很難想像染布後製成的圖案。但也許就是隔多一層製作工序的關係,構思到實踐的過程更加可貴。新手上路,染出來的布與構思不盡相同。不論印刷、製衣、甚至木工,現今科技讓我們可以「想這樣便製成這樣」,返回傳統工藝,便要花盡心思計量,皆因無法按下「返回」鍵。

浸過數次染劑,水洗以後,拆過木條橡筋,便要將布翻開放乾。打開布的一刻,竟然有期待興奮的感覺。從無到有,由空白至圖案的過程,我們都在重拾工藝的最大的好處,自己親手製造的成功感。曾有人說被剝削的工人,每天在工廠的生產線上工作,長年守在同一崗位上,卻從未見過製成產品一面。昔日讀書以外,另類學習就是出來拜師學藝,由斟茶遞水做起,做伙記、小傅弟。各行各業大多也是師傅關係,一路承傳下去。科技進步,無可否認舊有耗時耗人手的傳統工藝會被淘汰,但如片藍造般的小型工作室,開辦體驗班,未嘗是把工藝延續下去的一條出路。

    Keep In Touch

    在社交媒體消失前,讓我們繼續保持聯絡,以電郵接收最新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