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不被遺忘,才算真正存在。電影 Living In Oblivion 取名於 80 年代的同名金曲,副歌裡唱道 “I am so afraid of living in oblivion”,怕被遺忘,才驅使人要不同凡響地繼續活下去,也為電影裡每個角色立其意義。嚴謹套用三幕劇的結構,電影敘述導演 Nick (Steve Buscemi 飾)在有限時間和資源下需要完成拍攝同名電影 Living In Oblivion,當中穿插片場裡不同人的關係和對未來的期盼。
導演 Tom Dicillo 以黑白/彩色的交替,展示現實中片場與鏡頭下電影的分別。拍過 Clapperboard 以後,幕前畫面一切轉
千禧年代的數位革命,沒有人會忘記 Steve Jobs 和他創辦的蘋果公司,iPod, iPhone, iPad 三項發明徹底了改變我們生活的習慣和模式。不過在此之前,由一部計算器、到一部電腦、圖像介面的發明至互聯網的興起,每一階段的突破才造就今天讓我打稿的這部電腦、這個軟件、上載至給各讀者看的這個網站、這個社交媒體。AMC 劇集 Halt and Catch Fire 也是抓緊這條回到過去的鋼纜,重新代入昔日的角色和思維,反思舊日社會如何適應科技帶來的改變。
乍看劇名,初誤以為是關於火警,稍作搜集便知道劇集 Halt and Catch Fire 取名於初代電腦的其中一句指令,意思是停止處理
時代,要創造出來。我們身處的電影時代,仗賴六十年代末牽起的「美國新浪潮」所影響,今時今日為人所知的導演 Stephen Spielberg, Martin Scorsese, George Lucas 等人就於當時初試啼聲,以嶄新的技術和電影技巧復興荷里活。同時,當年不少叫好叫座的都是沒有起用大明星的電影,觀眾自然回歸基本,不讓演員專美於前,重新放眼於電影本身劇情的內容與表達之上。直至今天,不少奉為經典的荷里活電影仍然存活,但不禁讓人反思的是,我們還在欣賞二三十年前創作的電影系列,是荷里活創意渴盡的悲哀嗎?
接近年尾,不少來年大作均先行預告,這個月先後有新一集 Star Wars, Ju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