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柚慶元宵】西環誌:一年了,我們還在這裡
上年三月初,初春霧裡萌生了《西環誌》,當時簡介寫著「西環,位於繁華市區的盡頭。沒有受鄰近急速發展影響,堅持著自己的步伐。」當初想像固然不是甚麼宏大遙遠的計劃,只是從自己身處的地方反思有限力量可帶來的改變。一個專頁,少許活動,找來同路人,也許可以讓身邊人所思所做不同。與不同團體合辦導賞團、寫生、在學校擺攤位、網上報導地區轉變,一切也不及鋪天蓋地的地鐵通車新聞來提醒同學,西區正在轉變中,而我們身為大學生,也是社區的一分子,我們的參與是有可能多一點人情,少一點利益的。
不談發展和保育的二元對立,只說社區和街坊的營成。數天前傍晚於正街舉辦的【西柚慶元宵】(西區街坊自稱西柚,食「友」字)正正是人情、社區連結的見證,搞手本來並不認識,而是各個西區群組、專頁 Admin 相約才有慶祝元宵這個念頭。找來各方好友在全港最斜的斜路擺攤檔、猜燈迷、認識社區歷史和空間發展。老實說,我們不能否認自己對自發社區工作的好感,這與政黨以蛇齋餅粽春茗聚餐的名義換來選票是無可比擬的。社區裡臥虎藏龍,你說一句我說一句,才知道十八般武藝也住在自己附近。對,有人的歌喉不好,唱 K 也唱了幾個小時,但如果樓上罵我們收聲的哥哥也下來看看鄰里、小朋友、甚至小狗玩得多高興的話,一年裡數個小時實在算不上甚麼。
說實話,我們不慣被「騷擾」,這種動輒報警投訴的風氣,是因為我們習慣活在封閉空間,不僅是數百尺的斗室,還有整個封閉的社區。成立 Facebook 專頁後,幾乎肯定的,是知道對社區的關心無法憑空建構,但須由我們所見所聞引起的。哪間店鋪結業、哪間餐廳是大伏、何處爆屎渠、哪間店鋪的姐姐很甜美、經常拾紙皮的老伯伯—這些社區轉變和人事替更我們都收在心裡,沒有說出來。數個月前明報寫西班牙政黨新星 Podemos,融入社區想像和興趣議題當中,由下至上形成新的社會參與模式;香港不是沒有,只是形式有別,社區意識的 Facebook 專頁是第一步, 然後是要解除單向由上至下的形式,而西環一直有每日多到看不完,即時更新比報紙還要快的群組《西環變幻時》。當有討論群組、也有不同面向的專頁,線上社區才慢慢形成,這是我們新一代眼中社區的新一面向。
一年了,地鐵開通,不知道同學有沒有多了機會落石塘咀,若同學只是每天繼續走過那條長廊,只乘升降機上落的話,其實與搭 23, 40 去金鐘沒有分別,只有更快。一年了,可以肯定的是西環的發展步伐已經跟其他區同步,甚至來得更快,酒店、食肆、酒吧林立。西營盤最近更與紐約 Manhattan West St. 同列全球五大住宅黃金地段,不知是禍,還是福?一年了,我們還在西環,成立至此我們一直希望同學多走落西環逛逛,少光顧連鎖店,關注地區新聞。改變可以由去哪裡食一餐飯、在哪裡乘車歸家做起,如想盡多一分力,可留意城西關注組,從規劃、改變土地用途申請著手,避免地價繼續上升;又或發訊至西環誌 Facebook 專頁,加入我們,讓我們同為理想中的社區出一分力。
相片鳴謝 Ricci 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