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西柚慶元宵】西環誌:一年了,我們還在這裡
上年三月初,初春霧裡萌生了《西環誌》,當時簡介寫著「西環,位於繁華市區的盡頭。沒有受鄰近急速發展影響,堅持著自己的步伐。」當初想像固然不是甚麼宏大遙遠的計劃,只是從自己身處的地方反思有限力量可帶來的改變。一個專頁,少許活動,找來同路人,也許可以讓身邊人所思所做不同。與不同團體合辦導賞團、寫生、在學校擺攤位、網上報導地區轉變,一切也不及鋪天蓋地的地鐵通車新聞來提醒同學,西區正在轉變中,而我們身為大學生,也是社區的一分子,我們的參與是有可能多一點人情,少一點利益的。
不談發展和保育的二元對立,只說社區和街坊的營成。數天前傍晚於正街舉辦的【西柚慶元宵】(西區街坊自稱西柚,食「友」字)正正是人情、社區
筆記
寫在西港島線通車前夕
這個城市的邊陲,明天將重新被記起。納入大型公共運輸網絡的路線圖,彷彿重新包括在市區範圍之內。數天前,跟拍攝西區變遷特輯的記者重走一遍西營盤,問及是否支持興建西港島線,內心爭扎良久,通車帶來的便利固然是好,但所謂發展帶來的經濟利益卻非該區居民全盤享受。
本來是歷史悠久的社區,鋪租樓價,早於宣佈工程拍板的一刻上升。一年前,近地鐵站出口的街道經歷鉅變,《胭脂扣》再度重演,女鬼重返陽間而迷路找不到情郎,SOHO 西移至高街,貴價餐廳、咖啡店旋風式取締原有的車房、小餐店和士多。一街之隔的第二街,懿山單幢住宅年初入伙,卻住進一個死城,鄰座店鋪已經清空拉閘,等待收購重建,街上冷清得要緊。到這個星期,我和記者
筆記
慢步重拾西環的節奏 — 西環誌
在第二街和西邊街的交界,有一間理髮店默默服務⻄營盤的街坊逾半個世紀,那是「友記理髮」。桌上的毛刷、剪刀、炭精風筒和抹剃鬚膏的牛皮帶,甚至客人坐上的椅子均散發著懷舊的氣息,連收費也是懷舊價,男士洗剪剃全套服務只收六十元,淨剪髮更只是三十元。導賞員跟友記理髮的伯伯暢談風生,憶記起六七十年代,一隊樂隊差點令香港所有的理髮店都面臨倒閉,因為人人也在留長髮,那隊樂隊名叫「披頭四」。現在巷中半開放式的設計,理髮店也成為社區的空間,擺上數張椅子,不是光顧的街坊也會來串門子,亦有人搬離西營盤後也特地回來光顧友記。時代在變,人情不變,參觀期間便有街坊把著馬經與兩個半退休的師傅一起研讀。
其實只要放慢腳步,走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