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控
3%
Netflix 在去年宣佈全球化之後,影視平台終於在香港啟用,付費任覽的好處的當然是「任睇唔嬲」,不過受惠於全球發展的規模,身為觀眾,最樂見的是接觸不同文化、來自不同國家的作品。由 Netflix 出資的首部非英語劇集 3% ,於巴西製作,以反烏托邦的甄選制度作背景。每年滿二十歲的年青人要接受名為 “Process” 的甄選,只有 3%的人能通過測試由內陸 (inland) 前往到外島 (offshore) 生活。故事沒有對整個世界觀有完盡的解述,只是依靠主角的倒敘片段推敲出來。
The Process 的甄選方法,可說是極端化的 Google 面試,每一測試也嘗試理性地計算一個人能否通過指標
銀幕
【香港獨立電影節2017】對準政權,掀起公義抗爭──《進擊之路》
黑夜中,繁忙交通如流光逝過,行人天橋有位把著啤酒的大叔走過,畫外有人問:「這是今天第幾杯?」他才茫然道出,把酒消愁的因由。那是劉繼蔚律師,鄭捷在捷運隨機殺人惹來全台的憤怒,他自願當了他的辯護律師,負上「魔鬼代言人」之名,連他的母親也責怪他不要再亂接案子。不過,劉律師酒後吐出的一番話十分動人。他說這樣的判決是迎合社會的期待,屬意料之內,但判決內容卻未能解答自己的疑問。「社會拒絕接受像鄭捷這樣不完美的人,那麼像我這樣不完美的人,是不是也會被社會拒絕呢?」不論是加害者,還是受害者,人權律師仍抱著專業的法律精神及同理心,為每一單案件裡的弱勢者出庭辯護,是公義所在之處,人人也有受審、公平審決的機會,也是
地圖
【以約遊記】圍牆內外 — 伯利恆
原本計劃逗留在耶路撒冷的最後一天到伯利恆遊覽,不過旅程的第二個意外讓我們大失預算。說起來有點尷尬:一個背包客,出發前固然會做足功課,看看行程會否遇上當地的節日。不過,今次遇上猶太教中的贖罪日(Yom Kippur) 實在全屬意外。贖罪日是按猶太曆法計算日期的關係,每年日期也不同,而我們所帶的 Lonely Planet 版本 Yom Kippur 剛好發生在九月,因而十月出發的我們沒有為意。(故事教訓我們,Google 大神還是準確一點。)要知道 Yom Kippur 不只是一個節日那麼簡單,全市將交通停頓,邊境暫停開放,市內雜貨店餐廳也大多關閉,完全打亂了前往伯利恆的計劃。那時我們在耶路撒冷
銀幕
2016年十套電影的備忘
年尾的電影清單有甚麼意義?它提醒我們一年的過去,而每一年也只有一定數量的電影入選這個清單。 活在媒介泛濫的年代,我們依靠清單來喚起漫長生命裡一年的記憶,最佳電影、電視劇、音樂、新聞事件、Youtube 影片。而這個清單只是一個備忘。
「清單」雖然看起來是在建立一種秩序,卻也是顛覆某一事物正統定義的最好方式。關於「電影是什麼」,荷里活,學院派以及種種資本市場下的喉舌早已搶佔先機進行「定義」,這些各大電影媒體的「年度電影榜單」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通過列「清單」的方式來告訴我們,除開最常規的定義,「電影還可以是什麼」。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1230-
地圖
【以約遊記】圍牆內外 — 耶路撒冷
儘管在同一國家內,從特拉維夫乘兩個鐘頭的巴士到達耶路撒冷,一到埗已能感覺不同氣氛。巴士站外有持步槍的警察戒備,人們嚴肅多了,連行人的穿著打扮也不同,最顯眼的是穿著哈雷迪猶太教的教徒,不論陰晴寒熱,他們總是會連鬢留著大鬍子,頭戴黑色毡帽,穿白襯衣及一襲長身黑西裝,那是耶路撒冷市內最常見到的服飾。不過,除了猶太教外,這座逾三千年歷史的城市同時也是基督教(Christianity)及伊斯蘭教(Islam)的聖城。三個傳統宗教信仰與耶路撒冷的歷史和發展也有很大淵源,遊走在這個城市到訪遺址、教堂的時候,總會在想宗教到底是甚麼一回事,甚至有人會被這裡的神聖所感染,而誘發精神異常的症狀,稱耶路撒冷症候群。
桌面
2016完結前要做的事 —— 清空 Facebook 的 Saved Articles 及清空 Instapaper
A. Facebook 的 Save 那個鍵真的十分邪惡,十分就手,日積月累便幾百個。數個月前曾經清理一次,轉個頭來又有百多個網頁儲存了。不過 Saved Articles 現時的功能是無法搜尋、無法自行分類,所以一定一定要搬它們到其他地方。
B. 今年其中一個引以為傲的成就是終於完成自己數位閱讀的 Workflow ^\_^。我經常遇到的問題是找不回讀過的網頁和文章,然後就沉沒在網路鴻流之中。而新的這 Workflow 就是希望可以嘗試解決這問題,首先要明白自己如何接觸資訊,大部分會存下的都是文章、教學、免費資源下載,有以下的渠道:
— FB 爬 Newsfeed 會儲到 Saved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