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十套電影的備忘
年尾的電影清單有甚麼意義?它提醒我們一年的過去,而每一年也只有一定數量的電影入選這個清單。 活在媒介泛濫的年代,我們依靠清單來喚起漫長生命裡一年的記憶,最佳電影、電視劇、音樂、新聞事件、Youtube 影片。而這個清單只是一個備忘。
「清單」雖然看起來是在建立一種秩序,卻也是顛覆某一事物正統定義的最好方式。關於「電影是什麼」,荷里活,學院派以及種種資本市場下的喉舌早已搶佔先機進行「定義」,這些各大電影媒體的「年度電影榜單」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通過列「清單」的方式來告訴我們,除開最常規的定義,「電影還可以是什麼」。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1230-culture-year-filmlistopinion/
2016 — The Lobster
年初看 The Lobster 的時候已經知道,那會今年最愛的作品之一。希臘導演 Yorgos Lanthimos 的首齣英語作品。其中原因是上年製作鮮浪潮的時候也想表達這個題材,而結果當然是人們的意念和表達也好過自己十萬八千倍,只能說自己做個好觀眾比較稱職。
2016 — Spotlight
向來看好的電影也不會拿到奧斯卡,不過今年卻是例外。讀書的時候,還有幻想過自己會當記者,而這套電影正正是面對假新聞、公民記者興起時,予專業傳媒人的一枝強心針。 這套電影也是今年十套當中唯一有寫影評的電影:
// Aaron Sorkin 筆下的 Newsroom,是即時、急速的,Spotlight 裡恆常爭論的卻是報導等到何時出街。不求即時,但要一針見血,Robby (Michael Keaton 飾) 和 Baron 兩位編輯在電影中屢屢堅持他們的報導揭露的不是單一事件,而是整個「體制」。只有令讀者明白問題由人所組成的體制引致,才是促使改變的開始。//
[embed]https://punchmagazine.hk/2016/spotlight/\[/embed\]
2016 — The Handmaiden
到今年才第一次看朴贊郁,十分後悔。幸好看完《下女誘惑》後追看《復仇三部曲》,才沒有那麼過意不去。網上很大篇幅的討論也在於電影裡性、情和慾望,在此不再多談。甫出影院,令我最深刻的反而是結尾黑舌姨丈的那段自白,他說情色小說引人之處在於人人觀看也有不同的觸發點,每次看也有不同感受。乍聽是指情色小說,想深一層故事敘述和佈局,也可以是譬喻電影作為一種媒介。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4656942816874&set=a.116789456873.120295.763411873&type=3
2016 — Sympathy for Mr. Vengeance
或許下學期 Filmatic 可以來一個《復仇三部曲》 馬拉松,稍後重看再寫自己的感想。
2016 — Anomalisa
《不正常麗莎》算是近年來看過最不安的一套動畫(定格動畫),於 2013 年 Kickstarter 獨立籌款製作,導演 Charlie Kaufman 把可愛的玩偶變成鬱結、同質化的世界,除了兩位主角以外所有角色也長著同一副臉孔。結尾的日本性玩偶成為一絕,引發大量影迷推敲麗莎的真正身份。那向來也是導演作品的特別之處,觀眾既可以看待成奇怪的結尾,但若搜尋更多的線索,觀眾感許會有新的發現。
他在 Eternal Sunshine 合作的導演 Michel Gondry 今年也有新戲,Microbe & Gasoline。不過以 Coming Of Age 的類型片來說,還是下一套 Hunt for the Wilderpeople 完勝。
2016 — Hunt for the Wilderpeople
去年國際電影節選播了紐西蘭導演 Taika Waititi 的偽紀錄片 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後來被本地電影公司相中,重新製作粵語配音版上映,新作 Hunt for the Wilderpeople 一脈相承其搞笑作風,原創性高之餘情感真摯,算是近年看過最好 Coming-of-age 電影。去年導演已被 Marvel 獲邀執導 Thor: Ragnarok,新片段更是以他有名的偽紀錄片的形式剪接,教人更加期待新的雷神。
2016 — 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港譯 Fantastic Beasts 是《怪獸與牠們的產地》,大陸譯了《神奇动物在哪里》,到底 Newt 的公事包裡載著是怪獸還是動物呢?Monsters 暗示異於常人認知的「怪物」 ,但 Beasts 只是尚未馴服的野生動物。固然電影只按幾年前同名的譯作所命名,但電影核心的想法是所有怪物不「怪」,只是我們的認識未深。那是連巫師也未了解清楚的二十年代,連繫至《哈利波特》系列身處的現代,那時才有奇獸飼育學 (Care of Magical Creatures) 的出現。這也是羅琳龐大故事宇宙的細妙之處。
p.s. 電影最後的 Twist 竟然被公關率先公佈,簡直是糟蹋了劇組的一片苦心!上一次這樣的驚喜,應該是 Matt Damon 在 Interstellar 吧。今時今日要守住一個電影的秘密,真的是十分難得。
2016 — Where To Invade Next
當頭棒喝「美國是最偉大的國家」的說法。或許是發行商的玩笑,電影差不多隔了一年,於美國總統選舉後才於香港上映。導演 Michael Moore 走訪不同國家聲稱要把當地政策和價值觀引進美國,同時也在重溫現代美國的不同社會問題。電影的尾聲,他其實也流露身為自由派對社會進步的樂觀想法,料不到一年以後,那些他覺得美國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有機會因新總統就任而被推翻。其實在香港非特別規劃,上映外國紀錄片的機會實在不多,檔期又不長,大家日常能觀看紀錄片的機會或許除了網上,沒有其他渠道。而本地紀錄片的教育更可謂不曾存在,無人重視,要說出一套香港製作的紀錄片及導演,大家或許只想到鏗鏘集或星期 X 檔案。香港紀錄片發展其實比台灣落後很多, 十二月在台灣放映拙作《未竟之路》,放映場地是一間位於新北市的紀錄片放映院(全台首間),專放紀錄片的影院啊,香港何時會有…。
[embed]https://www.facebook.com/desktopofsamuelwong/posts/1326669697352137:0\[/embed\]
2016 — Rogue One
只要迪士尼不結業,相信未來每年一集的星戰電影也是必然發生的事。(比起 Marvel 每年 3 套電影,好像輕鬆很多〕有評論說 Rogue One 跟 Force Awaken 也是一套 fan-film,我認同,不過很難有一套星戰電影不會是 Fan Film,因為整個世代也因 Star Wars 而影響。Rogue One 對看過星戰的觀眾來說,在於完美接合 A New Hope 的開始,是 A New Hope 開始前的 15 分鐘,更加解釋了影迷多年詬病 A New Hope 的情節!!看畢最好奇的是到底為甚麼要重拍 Third Act ,原版預告幾乎近一半的場面也在放映版被刪走,那會跟 Han Solo 的前傳製作有關係嗎?或許要等好幾年我們才有答案了。
Indiewire 年尾一篇評論拿 Han Solo 前傳來說明 2016 年是荷里活星途的沒落。由片商主導的電影宇宙,可自主按商業考慮製作電影。片廠情願找不太有名氣或過氣的演員擔正主角,也不希望找條款嚴謹、分紅更多的演員, 因為演員與片商的關係已不再對等。
But that relationship, however symbiotic, isn’t equal. The brand is helped by the actors, but the actors are bound to the brand. In the 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 Chris Hemsworth is a flying demi-god from an alien world. Outside of the MCU, Chris Hemsworth is just another actor who can’t open a movie to save his life. In fact, he represents a dangerous trap for studios who are misled into believing otherwise, only to find themselves deep in the red on “In The Heart of the Sea,” “Blackhat,” and whatever the hell the new Snow White-less Snow White movie was called.
[embed]https://punchmagazine.hk/2016/spotlight/\[/embed\]
2016 — Look Who’s Back
差不多聖誕節才看半年前在 Netflix 播放的 Look Who’s Back,電影雖攝於 2014 年的德國,戲裡的希特拉說要 Make Germany Great Again,卻與 2016 年的政治社會陰霾不某而合。電影由小說改篇,講述穿越時空來到現代的希特拉 ,乍聽下去這是個十分敏感的喜劇題材,不過電影的後半部分把整個故事說清楚 — 希特拉要透過社交網路、新傳媒的影響力要東山再起。電影引人入勝的地方,是表面上的喜劇,深藏著一個非常具爭議的政治現實,要回來的不只是希特拉本人,更加意味著他支持的種族主義、保護主義在國內獲得越來越多人的支持。
“Look Who’s Back” is only sporadically hilarious. However, its genius lies in slowly lowering your defenses as the clumsy fiction half grows increasingly realistic and spins out of Fabian’s control. Hitler makes the talk-show rounds, openly discussing his vision of a more perfect Germany with anyone who will listen. People love him, and he’s made unstoppable by the fact that pushing boundaries is part of his br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