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 Filmatic 放了 《白氣球》,電影編劇原來是他的師傅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 。數年前看過他的 Where Is My Friend's Home (1987) ,兩者題材和設定可謂十分相近,《白氣球》延續了他旁觀、第三者的風格,代入兒童視角觀看成人世界。誠如評論 所言,電影捕捉了孩童在最壞的環境,成人的世界裡掙扎求存。電影裡,兒童的快樂被忽視、對話被打斷、不受尊重。但把電影推展到深一層社會面向,是拿著白氣球男孩的一幕,讓大家意識到兒童也區分不同階層。
映後討論歸納各人觀察,第一階層的兒童享受物質生活,透過畫外音我們得悉那樣子也看不見的小孩,上星期買十條金魚今
三十八年前,佐治魯卡斯 George Lucas 跟史提芬史匹堡 Steven Spielberg 打賭誰的電影票房會較高,兩人卻各自看好對方的電影,他們便約定將收入最高的電影 2.5% 收益分給對方。雖然魯卡斯看好的《第三類接觸》達 3 億美元票房,他仍然輸了這場賭注,那套累積收益分了四千萬美元予史匹堡的電影是這樣開始的:
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銀河系中….
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
《星球大戰》是一個電影業的傳奇,意想天開的故事設定、使用的特技效果、宏偉的太空視野是前所未有的。上述一句,有論者未必會認同最後四字的描述。《星球大戰
只有不被遺忘,才算真正存在。電影 Living In Oblivion 取名於 80 年代的同名金曲,副歌裡唱道 “I am so afraid of living in oblivion”,怕被遺忘,才驅使人要不同凡響地繼續活下去,也為電影裡每個角色立其意義。嚴謹套用三幕劇的結構,電影敘述導演 Nick (Steve Buscemi 飾)在有限時間和資源下需要完成拍攝同名電影 Living In Oblivion,當中穿插片場裡不同人的關係和對未來的期盼。
導演 Tom Dicillo 以黑白/彩色的交替,展示現實中片場與鏡頭下電影的分別。拍過 Clapperboard 以後,幕前畫面一切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