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筆記本

我正使用的筆記本,由兩年前拍鮮浪潮的時候寫起。到現在 2017 年尾,只剩下數頁紙便寫滿,湊巧又近年尾,滿當歡喜打算慶祝的時候。前日開會時卻遺留在咖啡店,Moleskine 筆記本的小袋裡更夾著幾張支票,幸好有心人交還櫃檯,失而復得,要寫篇文回顧一下。

Bullet Journal

大半本筆記也是 2016 年的 Bullet Journal 組成。Bullet Journal 是上年興起使用筆記去記錄生活的一套工作法。精髓在於不斷記下生活的瑣碎事,以不同符號(稱為 Signifier )記下每項工作的狀態和進度(重要、已完成、延至明天、待定事件等等)。然後每月的開始,會重新寫下未完成的事項,去檢討該待辦事項是否需要及值得處理。當然往往答案也是 不值得,過程稱之為 “Migration” 。筆記系統按理將可以涵蓋生活、工作的每一部分。我也趁熱鬧寫了大半年。發明該系統的美國設計師 Ryder Carroll 今年更推出了 Bullet Journal Companion 手機應用,不過應用要付費,只是有條理地將每頁 Index 拍照存檔,用途不大。 從 Bullet Journal 這個系統裡,我學懂的是每月的自省。每月的開始以一個月的長度去看上月的成就和工作。這是與一般月曆和行事曆應用最不同的地方。一頁兩版的筆記本,左邊三十行寫下每一日的重要事件和工作,右邊以月為計記下自己的工作要項。不過把生活所有細節記下,就實在太難、太重覆了。

Monthly Review

總結寫了大半年的經驗,自己其實不想把每日瑣碎事寫進筆記本上,一來自己仍有使用 Google Calendar 作日程,二來使用與團隊共用的待辦軟件,重新把工作寫上筆記本中有點重覆。所以在 2017 年,筆記的模式也稍為更改,設定每月問自己四個問題:

  1. 我想達到的三個主要目標 (Main objective)
  2. 我想達到的次要目標 (Secondary objective)
  3. 這個月有甚麼新的改變 (What’s new)
  4. 這個月有甚麼學會的事 (Takeaways)

一年總是太快過去,年度想看多點書和看多點紀錄片的計劃也先計算好寫在目標一欄。如我自己將看多些紀錄片,量化成如每月兩部的話,執行起來就容易得多,便會寫下在第 1 和第 2 欄。第 3 和第 4 欄,是自問有甚麼新的改變和學會的事,也是在不斷提醒自己要作出一些改變和進行反思。以月或年為計的時候,可以參考。

數位時代

可是,活在數位時代,固然會問為甚麼把放在 Evernote 等軟件,翻開起來倒不是更加方便。當筆記的內容,由生活碎事改為一些值得學習的東西和反思,如文章、電影和講座帶來的想法和意見。我覺得抄下來,跟學習一樣是會更容易深化這些想法的。海量的數位筆記會把這些想法淹沒,我覺得「寫下來」作為過濾、反思的過程也不錯,也是數位和實體間互補長短的連結。 今次值得紀念的是,這是我第一本不是為溫習而完成的筆記本。在學時,寫的筆記頂多只是複習的一個過程。當你完成一本屬於自己想法的筆記本,就要去想未來如何可以不讓寫下的筆記忘掉,準備建立一個 Index 和 Archive 方便找回筆記。

Keep In Touch

在社交媒體消失前,讓我們繼續保持聯絡,以電郵接收最新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