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想聽

Vinyl Record

上個月四月二十日是世界唱片店日,自零七年起舉辦,唱片店日當天樂隊和歌手紛紛到唱片店與樂迷見面,以及推出特別的黑膠唱片版本,以紀念曾經盛行的音樂媒介。翻開報章的專題,訪問本港樓上唱片店的老闆,他說:「現時的小朋友自幼也懂得彈琴玩樂器,但懂得欣賞的卻很少。」

音樂是很美妙的東西,但當這變成了一種要求,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音樂便成為另一種的功課。練琴只為考試,考更高的級數只為向其他人證明自己的天份,這便完全說不上欣賞了。儘管兒時音樂對某些人的成長有著負面的影響,但到了青春期我們還是會追捧一堆堆的偶像,海報、綜藝節目、劇集、電影也沒有放過。但回想當時,我們追捧的是他們討好的樣子還是洋溢的才藝呢?

Run the World (Girls) vs Bohemian Rhapsody

網上曾流傳一幅比較 Queen 的 Bohemian Rhapsody 和 Leona Lewis 的 Run the World (Girls)的圖,一首歌為一人所寫,而另一首歌整首只得三組歌詞卻用了六個人來寫詞,盡顯其諷。不是要吹捧懷舊風,但樂壇隨時間轉變的確傷透不少人的心。記得有人曾言:「香港沒有歌手。」因為每人也撈過界,音樂出身的涉足電影劇集,演員出身的卻有意出張大碟試試,結果觀眾便看慣了那演技不錯但唱得刺耳的花旦,順道那唱得動聽但演起戲上來便僵著臉的小生也看得順眼起來。

自自然然,樣貌反成為歌手的基本要求,倒忘了音樂造詣才是一位歌手應該最著重的事。沒有人願意執著於自己的本份,推高音樂的層次和質素,導致樂壇還是停滯於千首情歌不離其中的格調。也許看畢大家會說筆者寫得片面籠統,其實樂壇也有很多實力派的歌星人。但說到尾,其實也是消費者的責任,百貨應百客,大家也愛俊男美女,唱片公司沒有理由推一個長得醜的天籟之音讓自己虧款。不是無人敢唱,而是無人欣賞好音樂。

雖然大家還是扣著「消費者」的帽子,但大家真的有消費嗎?欣賞音樂的門檻其實不高,即使是不屬我們年代的黑膠唱片,從愛好者口中得知,原來一張黑膠唱片還只是百多元,入門唱片機的價格還可以是十分相宜,千完以下。說回年輕人的玩意,KKBOX、MOOV、Spotify 等網上音樂串流服務,每月也是約一餐茶記的價錢,實體大碟、iTunes Store 每張大碟也約百元左右。要說奢侈又談不上奢侈,但少許的金錢支持所愛的音樂我們卻總是捨不得。那結果還是樂壇萎縮,無法再維持長尾般的規模,放棄帶來兩成利潤的八成曲種、歌手,結果樂壇便退化至現時無線和亞視壟斷港人娛樂的反智時代。

無論如何,其實我都是想聽好音樂而已。

Keep In Touch

在社交媒體消失前,讓我們繼續保持聯絡,以電郵接收最新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