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

The Matrix: 夢與真之間 就只差一吋

matrix

我不太記得沒有電腦過活的日子,因為我們這代是看著螢幕長大的。如果一個荒山野人此時此刻走到市中心的話,你想他會否嚇個半死呢?街上周圍也有懂得發聲跟你說話的框框,背後卻空無一物。街上人人也拿著一塊磚頭,按下按下又對著說話。以 The Matrix  這套電影給了我以下的啟示:電影於 1999 年上映,迎來千禧年,實在來得合時。我們不禁讓去思索二千年,十億人存活於這個地球上的意義,科技引領我們進入數碼化的時代,真與假的界線也漸漸模糊起來。

真與假的哲學命題

電影一開始便借用了著名的思想實驗 Brain in the vat,如果一個腦袋裝在缸中,倒入使它繼續活下去的營養液體,神經的末梢接上不同的電線駁入記憶和感覺等等,使那人完全不發覺自己腦袋被割了出來,哪他還算是活著嗎?若認同這是可行的話,那麼誰又知道自己是不是另一個裝在缸中的腦袋呢?

笛卡兒說:「Cogito, ergo sum (我思,故我在)」自我的存在因為懷疑自身存在這一個行為而肯定了自己。我們或許知道自己的存在,卻無從得知這個世界上是真還是假。電影中說道:「If real is what you can feel, smell, taste and see, then 'real' is simply electrical signals interpreted by your brain。 若然「真實」只是你的所見所聞,所嚐所感,那麼真實也只不過是你的大腦接收到的電子訊號罷了。」電影其中一幕在餐廳裡,明明知道自己口裡吃美味而多汁的牛扒是假的,哪麼你還會去吃嗎?

因與果的宿命論

先知與 Neo 的第一次會面,雖然知道他會弄跌花瓶,但她只是預先告訴 Neo 而沒有阻止他,誰不知剛說完 Neo 便馬上弄跌花瓶。第二三集將母體和錫安的對立伸延至建築師和先知的對立,兩人站得更高,於母體這條方程式上角力。自由意志 (Free Will) ,最簡單的是說人們可以自由作出不同的選擇。但當每個決定也有其後果的時候,我們作出的選擇還是不是先前某人的決擇帶來的後果呢?

第一集談宿命論,因為先知告訴 Neo 他不是救世主而決定捨身救回  Morpheus,才成為救世主;第二集談自由意志,因為 Neo 背道而馳,每一代救世主於全人類滅亡和自己的愛人之間,選擇了救回尚未蘇醒但仍然存活在母體內的人類,他卻救回愛人的性命,打破宿命。果然,問題的重點還是在於選擇。(The Problem is Choice.)

數碼包裝千禧電影

電影還有很多值得一說的地方—劃時代的 Bullet Time 技術、袁和平的港式武術指導、電影人名的來源及其故事等等。但使人稱得上經典的地方是以電子世界包裝整個故事。被解放的人被稱為駭客,他們以電話亭作母體的出入口,同時於螢幕上以流動程式碼監視母體,更很神地能知道將會發生甚麼事。

每人心底裡也想當個被解放的人,不甘沉睡。可是,真相卻注定不向所有人揭露,因為他們接受不了自己活了二十年的世界未曾存在。魯迅曾寫鐵屋中熟睡的人物快要被悶死:「現在你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以電影中一句對白來回答:「人類最大的力量就是希望,但也是致命的弱點。」你可以說人類只不過是系統裡的一堆可以隨便刪改的程式,但宿命和虛擬世界裡頭還是鑽出個希望的小洞出來。

Keep In Touch

在社交媒體消失前,讓我們繼續保持聯絡,以電郵接收最新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