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這一代的秘密:失去的專注力

有沒有發覺我們閱讀得越來越短?由小說到短篇小說,散文,然後雜誌、甚至一張黑紙印著碎落的句子,到圖片為主,文字為副的東西。長的作品我們喊悶,短又有趣的卻大力追捧。上一次大家完整地看完一篇文章是甚麼時候?網上論壇的連載文章?Facebook 友人的感性筆記?還是 Yahoo!生活的一篇專欄?若要說這代人的一個秘密,就是他們都是一群專注力很低的年青人 ,包括我在內。

先讓我介紹一個人,他叫 Roger Ebert,是一位美國很有影響力和有名的影評人,卻於月前逝世,他的一篇名為"All The Lonely People"講述人文和網絡世界的文章卻令我印象深刻。他寫道:

“You know what a bore is, Travis. Someone who deprives you of solitude without providing you with companionship."

網絡上的各種際遇就是這樣的人,能讓你不再孤單,卻不能陪伴著你。當然,互聯網使我們更緊密的連接起來,過去資訊流通只是一日收一次信,坐在客廳中等別人的電話,但現在分分秒秒也有不同訊息彈出,不論電話、電腦、短訊,還是遊戲中的提示。

生於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被不同訊息包圍,進入了虛擬的空間:商業、貨幣可以是虛擬,生活、娛樂也可以是虛擬、甚至人與人至間最根本的友情、愛情也是虛擬的。Ebert 概言其因由:

"Whether we use our bodies or a keyboard, it all comes down to two minds crying out from their solitude."

一切既出於兩個寂寞的心的呼喊。他沒有怪責網絡讓人民生活脫離現實的意思,畢竟社會已將網絡和科技融入當中,我們一手掌控世界資訊,但同時卻讓集中力下降。

我們不再留意現實中發生的事,因為這些本為幫助我們的工具同時也削弱我們對身邊事情的感知。博客狂熱以後,Twitter、Facebook 等社交網絡讓我們溝通的模式變成了一句起兩個止,我們抒發感受局限於 Like 和不 Like 之間。林夕十二年前也寫道:「螢幕發光 無論什麼都看」。孤獨難耐,便埋首於螢幕中,本末倒置了科技的功用。以前古人把唐詩三百首倒背如流、一口氣閱畢紅樓夢的專注力,已隨現代化的步伐遺留於歷史前之中。

錢鍾書的《圍城》寫道:「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寂寞的人想擺脫寂寞,不寂寞卻想有單獨一人的時間,所以兩種人都一起使用網絡。知覺被削弱的我們一同在這網絡之中尋找存在價值、獲得認同、得到娛樂。

    Keep In Touch

    在社交媒體消失前,讓我們繼續保持聯絡,以電郵接收最新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