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跡天涯 Into The Wild
上網見有介紹 Into The Wild 這電影,本想翻查自己文章的紀錄,怎料發現有數篇一年前的文章竟是 private,未能與各位分享,現轉載並附上最近的感想:
http://daman.cool3c.com/node/30868 在 HBO Signature 看了一套很有啟發性的電影,叫作 Into The Wild《浪跡天涯》。當中的想法部分跟最近觀看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不謀而合,或者可以兩者相輔相成解釋我的感想。
男主角:Emile Hirsch 導演: Sean Penn
「這是一個有關 Christopher McCandless 的真實故事. 一位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男孩, 竟把原本該用作哈佛法學院的存款, 美金二萬四全數捐給慈善機構, 還有他的車, 信用卡等個人物品, 燒掉皮夾內的現金及證件, 改名換姓, 在他畢業的 1990 那年暑假, 離開他成長的富裕家庭, 在美國各地旅行, 尋找人生的意義. 二年當中完全沒有和家人連絡...」
這套電影讓我對社會重新思考,這世界永遠沒有一條公式,一條公式說明做哪個職位比較好,說明讀完中學便要讀大學,說明讀完大學便要出來找一份高薪工作。沒有的,只是社會告訴我們,由小至大,成人一直灌輸的價值觀告訴我們。跟《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一樣,自古我們都認為「多」便是好,情願浪費,也不願意擁有少一點。文化,整過社會約定俗成的制度,已經為你設立了生活的基本,甚至一個預設的答案。可是,當我們遇上重要的決定時,我們怎樣想,我們看重甚麼,這些我們都要自己選擇,我們卻不能讓任何人或任何社會,為我們決定這些事。可是說實,哪一個決定沒有受文化,社會所影響呢?甚至 Right or Wrong 亦只是社會上的一個觀念而非真理。
Soundtrack 中有一首歌叫「Society」,正好唱出一切概嘆, 有時候你自以為是社會的棟樑,當你有一次病倒了,社會卻沒有倒塌下來,可見自己重要性不是那一回事。沒有做的事情自然有人為你負擔,你不是唯一的那個。固然這非提倡你要從今開始懶散渡日,無所事事,因為努力的過程,其實也是自我的一部分。錢,工作、投資、儲蓄、並非為了那銀行存摺的不知多少個零,然後安祥死去。金錢不能代替溫柔,更不能買下友情,愛情和親情,所以 Chris 毅然捐去所有金錢.,工作所賺的金錢也只為阿拉斯加之旅所準備,畢竟金錢是用來花的,不是一疊疊放在眼前而不用。
回到正題,Chris 毅然推翻「文明」「社會」的思想,回到自然 into the wild, 欣賞和享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麗。雖然回到深郊荒野是在逃避問題、逃避家庭及其父母幼年中對 Chris 的禍害。但另一角度來說,這個旅程也是一個步驟,待到流浪的終結才得以解決。他臨走前留下了一句說,也就是他流浪兩年以來反思出來的答案—Happiness only true when shared。這一句跟他遇到那老人 Ron 說的話 when you forgive, you love. And when you love, God's light shines through you。其實意義都一樣,當他對家人的憎恨化作愛的時候,他已經準備回到文明世界結束流浪,卻被困阿拉斯加。
有些國家在升讀大學之前一年,讓青少年到外體驗工作和生活。這樣的制度固然沒有可能在香港實行。要談也要等十年八載,這一年中的目的,就是要認清自己的目標再出發「翻檢背囊 直到拾回自己」。這樣起碼比畢業進入社會時盲目摸索的人事半功倍,更能早日認出自己的理想。事實上,電影中很多的台詞也十分精警,也是精雕細琢出來的至理名言,也是我在電影之中一大得著吧。最後,電影是改篇自 Jon Krakauer 的散文集,但故事卻是真的(由作者追訪 Christopher McCandless 的家人和他的朋友),真的有一個人大學畢業後放棄那所謂「光明」的前途而「浪跡天涯」。最後...大家自己欣賞結局吧,畢竟這該是最完美結局了。
寫於 30/4/2009
2011 年附註:我記得剛看完時的震憾,是有如急救中臨死前用盡畢生氣力,錘進心坎中的。有別 Inception, Matrix 或 Shutter Island,那些只是腦子當機,而這至今猶記那刻震憾的。這肯定是我現在看 5 過最有啟發性的一套電影,Happiness only true when shared 更成為了我的左右銘。我敢好像主角般浪跡天涯嗎?我不敢,但至少,我心靈被這套電影沖洗過。
Links: Society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RUGvArWXLk 內容概要 - 認真的女人最美 電影資料 - 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