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原力覺醒──新時代的序章》
當你要延續電影史上其中一套最具影響力的三部曲,怎樣才可以傳承下去而不搞砸?距上部星球大戰逾十年,迪士尼從佐治.魯卡斯手中收購星戰系列版權,擁有 Pixar 和 Marvel 後再掌控一大電影版圖。承筆者前年評論所言,二零一五年重製、續作不斷,幾乎壟斷半個荷里活。今年這三套電影不約而同地向系列首部作品致敬,包括《侏羅紀世界》(_Jurassic World_)、《未來戰士:創世智能》 (_Terminator Genisys_)及《星球大戰:原力覺醒》(_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_)。但以《原力覺醒》創新地將新舊交接,揭開系列電影新時代的序章。《侏羅紀世界》兩兄弟的逃亡路上經過侏羅紀公園的荒廢車房和大堂;《創世智能》僅以頭五分鐘重製了 1984 年占士金馬倫版的開首片段;《原力覺醒》卻以一個神秘謎團,引領觀眾步向一個熟悉的星戰宇宙。
Luke Skywalker 去了哪裡?!
每位影迷也抱著同一個疑問走入影院。與上述系列電影最不同的,是星戰找來原班人馬延續荷里活的一個經典。不過,電影預告、電視片段、甚至海報中卻未曾見過 Luke Skywalker 的蹤影(預告只得疑似他的半隻機械手放在 R2-D2 身上)。有網民甚至自製了尋人啟事,追問導演 J. J. Abrams 關於 Luke 的行跡。電影開首以經典黃色飛出字幕交待距第六集三十年的故事背景,指 Luke 在培養新世代絕地武士失敗後失去蹤影,如此把劇情與公關宣傳接軌,無疑是電影第一個煥然一新的驚喜。
「劇透」在網絡世界每一天也以不同形式出現,由電影宣佈前期製作開始,受注視的導演、演員初步接洽也被娛樂網站大造文章。招募演員的要求、概念美術圖、電影預告甚至完整的一份劇本也逃不過網絡傳播,難怪 Marvel 和 DC 很多時隨偷錄片段流出,索性提早釋出電影預告罷了(DC 於年尾上映的《自殺特攻:超能暴隊》[_Suicide Squad_]就是一例)。今時今日我們未入戲院,已從各公關宣傳得悉大半劇情,安然付錢入場觀看。這世代電影中的驚喜均放諸在網絡上,成功等待到銀幕上觀看已經少之有少(我承認看《星際啟示錄》[_Interstellar_]時見到麥迪文[Matt Damon]是很興奮的,又如 J. J. Abrams 創作的《末世凶煞》[_Cloverfield_]竟然避過傳媒天眼,秘密完成系列續作《末世街 10 號》[_10 Cloverfield Lane_])。且看原力覺醒的宣傳,有意識地捉緊時代的尾巴,故意令 Luke Skywalker 失蹤,或讓 Finn 執起光劍,成功製造錯覺,讓觀眾入座後,仍可以享受久未曾體驗的驚喜。
編劇界的名言,是把故事寫在情理之內,預料之外。當把故事設定於地球以外,你不能天馬行空到令所有角色行為和劇情故事寫得不合常理。佐治.魯卡斯就深知這道理,星戰故事雖設定於一個很遙遠很遙遠的星系,但描述的故事卻跟我們的生活和社會很近。我們總能從外星人找到人性的影子,不同性格特質輕易能找到相應角色,而在這些角色中發展出一些不可能。宏觀去看星球大戰整個電影宇宙,原力覺醒的確不是最完整的作品,但電影承傳交接的意義,遠比電影是否抄襲 1977 年的《星球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_Star Wars IV: A New Hope_)更加有趣。
要知道導演 J. J. Abrams 也是 Star Wars 影迷,有人評論《原力覺醒 》是一套史上最大規模的影迷電影(Fan Film),這句話其實說得中肯。當你能一笑置之荷里活電影劇情的舊酒新瓶,這樣的太空式史詩,只會繼續踏上正邪對抗的路。正義之士對抗暴政,摧毀使用過只有一次的巨型殺傷力武器。好歹這也是套視覺豐富,好評如潮的 Fan Film。不過,當一套經典電影嘗試呈現交棒予新人的場景,而非直接以全新角色和設定呈現星戰宇宙,如何描繪新舊角色的互動和為電影加入新元素,成為電影的重要一環。
新舊相交,電影以新角色 Rey 和 Finn 的觀點切入,把前傳和正傳的劇情神話化,直到他們遇上 Han Solo,才一句確認“It’s true. All of it. The Dark Side. The Jedi. They’re real.”。電影踏在上六集巨人的肩上,把電影的視野看得更遠。電影處理新舊人物時篇幅得宜,讓認識舊角色的觀眾,對 Solo、Chewbecca、Leia 等人的劇情仍有共鳴;而對電影認識不深的年輕人仍能以新主角的視角,捲入這場延續近百年的正邪大戰。再者,《原》角色的爭扎和衝突卻有意模糊化光明與黑暗的對壘,拓展一路以來於光明與黑暗,是與非之間價值判斷。Rey 心地善良,卻因不能釋懷家人離她而去無法出走 Jakku;Finn 看似富正義感,但曾考慮離開基地後一走了之;Kylo Ren 的身世更加充分體現電影裡正義與邪惡之間的衝突。這三個角色背後也有著自己的疑惑和故慮,角色出場均蒙著面上鏡,彷彿暗示角色設定的兩個面向。從這點而言,《原》可謂跳出星球大戰過份刻版的人物塑造,因為過去主要角色流入兩派,不是正氣凜然全無人格缺憾的叛軍和絕地武士,就是萬惡的西斯和帝國軍。
周邊媒介衍生內容
電影於此而言,確實有新的嘗試。不過電影以外,還想談將星戰系列起死回生的是迪士尼。回看過去十年,佐治.魯卡斯的 LucasArts 完成前傳三集以後一蹶不振,影迷謾罵聲不段,系列發展可謂停頓,由真人電影轉向開發動畫劇集,九部曲的夢幾乎要以那難陷的扁平 3D 動畫延續下去,公司要靠販賣周邊商品、小說和遊戲的版權才僅以存活。直到迪士尼的收購拍板,才正式一統故事發展路線。所有舊作延伸支節稱 Canon 與主線無關。新的遊戲 Star Wars Battlefront,連接 6、7 集的漫畫甚至最新研發的 VR 作品也以原力覺醒的劇情作依歸。
可是,不要單方面把迪士尼看作拯救魯卡斯的白騎士,收購本身也是看中星戰周邊商品的潛在巨大利益。上映前電影鋪天蓋地的宣傳,讓你未看電影便愛上機械人 BB-8,還可到樓下的百貨公司捧個回家。1977 年《曙光乍現》開拓電影商品的先河(魯卡斯付錢保留電影周邊商品的開發權,人人不惑為甚麼他這樣做,然而星戰玩具的玩具產業,才是讓魯卡斯致富的原因),《原》卻把這策略發揮得淋漓盡致。電影最厲害的是品牌合作的可能性。原力覺醒的品牌合作是無處不在,每間當地連鎖服飾店也有星戰的衣服,甚至連周大福也推出星戰的金飾,電影的宣傳確實是劃時代地跨越不同媒介。數位方面,《原》的傳播不只是廣告那樣簡單,而像電影的附加內容整合到不同平台之上。也許大多社交平台的開發者也是看 Star Wars 長大的,合作起來的互動元素更帶動用家自行於網絡分享。Facebook 讓你轉換頭像,傳送角色造型貼紙予朋友,Google 旗下服務更續一為電影加入特別元素,Spotify 也設立專頁,為每位角色打造相關音樂清單,這些深度的內容契合於電影業是難得的,也啓發了後者如何仿效類似的宣傳手法。當現時荷里活賣座電影(blockbuster),以釋出更多電影片段來換取更多觀眾入場,《原》確實打破現有電影宣傳的想像。
《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可謂荷里活電影時代的新一頁,連結了過去、今日和將來。你可以說它復古,讓觀眾重新拾回銀幕觀看電影的驚喜;也可以說薪火相傳,以上一輩演員與新一輩同場獻技,向經典致敬的時候同時也是告別;也可以是展望未來,不僅往後每年將推出一部的星戰外傳或正傳電影,電影的傳播更加是跨媒介及互動化,電影的時代意義比以往來得更加重要 ,你可以獨立觀看該電影 ,同時也可以觀看周邊媒介的衍生內容 。那才是新時代荷里活電影的一個開始。
轉載至映畫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