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

向 Philip Seymour Hoffman 致敬:Synecdoche, New York

怪才 Charlie Kaufman 曾寫下不少膾灸人口印象深刻的電影。_Adaptation_《何必偏偏玩謝我》、 Being John Malkovich 《玩謝麥高維治》和獲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的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無痛失戀》都是出於他的筆下。不過多年來他只執導過一套電影,就是 2008 年上映的  Synecdoche, New York《腦作大業》。戲名中的 Synecdoche 看似艱深,譯作中文其實是借代(亦有人譯作提喻法)的意思。與借喻不同的地方在於借代以物件的其中一部分比喻作另一東西,而非整體。電影中主角 Caden (Philip Seymour Hoffman 所飾)為話劇導演,他因劇作大受好評而獲得不少獎項,而他決定將全部獎金均放在他的新計劃上,建構倉庫裡的微縮城市。他說這是一個宏大、真切、艱澀的作品, “Something big and true and tough",這句也是導演 Charlie Kaufman 對這套電影的真實寫照。

戲中戲細味人生的道理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s, And one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parts, His acts being seven ages. (2.7.138-42)

莎士比亞的As You Like It 《如願》有「人生如舞台,每人只是飾演自己的角色」的名言。電影由這個比喻拓展下去,以無盡的微縮城市建立鏡淵 ──Mise en abyme。Mise en abyme 是敘事內鏡,俗稱戲中戲,是指故事發展的時候加入另一個故事的敘述,始於文學評論而後來於電影上也適用。藝術一點來說,就好像電梯裡互相對著的鏡子,縱使狹小的空間也有無限的反射,得鏡淵之名。電影發生在一個倉庫裡,而主角 Caden 就要在這個倉庫裡建立一個微縮的紐約城。意識到自己的作品需要忠於現實,倉庫中也出現另一個倉庫,演員飾演著演員扮演著真實紐約客的百態,Caden 自己也找來 Sammy 於二號倉庫裡扮演著他自己執導。有一幕是他看著地上倉庫裡的地圖,微縮的紐約城裡倉庫卻被貼上貼紙,撕開以後卻看見一個更細的微縮片場,如此類推,是無盡的鏡像反射。

可是,最後一層的反射在於觀眾身上,觀眾不單是看演員飾演另一演員,更是看到另一個故事「被」觀眾所觀看和影響。從夢中醒來還是在夢中,我們有意識自己還在發夢,卻阻止不了自己將會夢見的事。綜合兩段所述的層次:

第一層:現實看Synecdoche, New York這套電影的觀眾 第二層:電影裡的 Caden 於一號倉庫中排演紐約城的生活 第三層:一號倉庫裡有二號倉庫排演著一號倉庫的生活 第四層:二號倉庫裡有三號倉庫排演著二號倉庫排演著一號倉庫的生活……

生命舞台的其中一個角色

籌備一套探究生命的話劇。Caden 跟演員說他們每天也會拿到一張紙,上面寫著今天你會發生的事。 “Those notes will correspond to the notes I truly receive every day from my god.” 電影裡,導演就是上帝,他說「我的神」,是否真的指上帝給他的啟示呢?戲裡戲外,我們都是一個角色,可是電影裡現實與演戲的界線逐漸模糊。

電影後半的部分,劇作的籌備開始失控,首先是扮演 Caden 的 Sammy 愛上了現實中 Caden 同樣愛著的女助手 Hazel。過份沉溺於劇內,Caden 索性放棄導演的工作,與演清潔工的 Millicent 交換角色。每天只是掃地拖地,讓 Millicent 排練其他角色,意外地這樣的生活原來對他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眼見自己的工作可以被取代,Caden 到最尾甚至聽從電影中無故出現一把聲音,指示他去做甚麼,死前他低聲道:

“I know how to do this play now, I have an idea, I think if everyone – DIED.”

陌生女旁白的聲音蓋過他遺言的最後一句,沒有感情地陳述他的死去。

導演的人真正工作,是飾演,還是被人所飾演呢?當了劇中的上帝,就表示可以不用接收身邊事物的啟示嗎?

Keep In Touch

在社交媒體消失前,讓我們繼續保持聯絡,以電郵接收最新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