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

不安的森林 Norwegian Wood

文學老師說過一句我記得很清楚:「一流的文學作品通常改篇成二級的電影」無論電影拍得好不好,總有人說它想沾上原著名氣增加票房,總有人說選角不合原著風格,總有人質問為何刪去某十分重要的場景,總有人問為甚麼要直接引錄書中原文。我也有以上的某些疑問,但我想強調的是這些負面的評價是每套改篇作品難以逃避的。

連貫的鏡頭

執掌鏡頭的是大師李屏賓,果然使人大開眼界。鏡頭一推一拉,連貫的,我最喜歡的是一開頭渡邊徹從宿舍走出,經過會堂,在校園中走著,對面迎著學運示威的隊伍,轉了彎夾在隊伍旁,再遇另一隊伍,進而兩隊將他夾在中間,他漸漸退至隊伍中間,樸實的他與學運紅色形成對比,繼而淡出。整個鏡頭都是沒有剪輯的,鏡頭隨主角後退,倒退向右迎來示威,再轉向,十分順暢舒適的。還有一幕他第一次收到直子的邀請到療養院探望他,從地上走上數層樓梯,鏡頭隨著他一直地轉,看得有些暈的,本人卻覺得營造了一種隱隱的不安感,這場探訪會是福是禍呢?

撩人的配樂

說起配樂,還算是全書十分重要的一條線索,書名戲名是「挪威的森林」,原引用披頭四的名曲「Norwegian Wood」,英文來說 Wood  是指木材或木器,Woods  才是指森林,不知這是否原著作者村上春樹的一個玩笑,但不論小說還是電影中,森林的意象還是經常出現。幸好,電影公司願意購買原唱 Beatles  的版權,使觀眾不用聽翻唱的版本而不高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負責配樂的是樂隊 Radiohead 的結他手 Jonny Greenwood,從網上資料得知他自小已精通各類音樂,也曾是 BBC 古典音樂 3 台的駐台作曲家,可見他的功力亦有一定水準。小弟對古典音樂認識不深入,但從音樂當中也聽出了那種不安的感覺,再加上強烈主旋律通常間斷於情第跳躍前奏起,為最後結局一下突然的轉折埋下伏線,企圖聲、畫兩面夾擊為觀眾帶來震憾。而 OST 中也附有於主角行經學生會堂時而穿插的電子、迷幻音樂,是成立於 1968 年實驗前衛樂團 CAN 的作品,以即興自由創作著稱,曲風充滿濃厚的迷幻色彩以及大量電子節奏的融合。

選角與演技

小弟對這齣電影的選角大致上沒有問題,主角「我」—渡邊徹由松山研一飾演,從他的行為、說話的語氣、臉容,完全感受到那鼓知識分子的味道,帶一點對走向未來的憧憬,還有一點不懂事的迷茫。至於,飾演直子的是走國際路線的菊地凛子,要說她是看小說時心目中直子嗎?她比我想像中沉鬱,但看起上來,這個角色確實需要一些一看就知不開心的女主角,她也的確做得到。綠,由水原希子飾演,是一位新演員,小說中,按道理,綠和直子應是個性原全相反的人,電影中,是嗎?我覺得有些愕然,找了一個混血兒當綠,某程度上,綠悠悠道出數句自言自語的形象,我也感覺得到。可能因導演眼光與我在差異吧,至於其他配角,如永澤學長、與他的女朋友、以及玲子阿姨,我也沒有特別感覺,也算不俗吧。選角其實是難的,當小說已塑造了角色的七成形象,而要找到一個願意接拍,氣質相近,年齡吻合的日本演員,實在有難度的。

主題表達

有人說這套電影表達原著的主題並不深入,我覺得這反是有商榷之處的。相同的文本,卻以兩樣不同媒體表達出來,一用文字,另一用聲畫。文字固然有文字表達的強項,但電影也如是,有一樣我看完電影後感受多了的是森林的意象。「挪威的森林」絕非只是一首歌名而已,直子的療養院就於遠離人煙的森林之中,渡邊徹與直子的相處,更多是發生大自然之中。兩人酷愛散步,初次相遇便於山中漫無目的散步,與他們後來在療養院清晨冰冷的急步走在山上,直子來回踱步,病情轉壞;還有他們在小溪相依纏綿,他在小路邊看見她和玲子在草地上工作……記得有一幕他倆站在大樹前迎著廣闊的草原感受著強風吹至,這種渴望感受自然而吹得使人窒息的感覺,其實蘊釀了一種不安,如 Alice In the Wonderland  中充滿意外、驚喜的樹林,或 Lion King  中充滿著陷阱的樹林,即使是兒童讀物,也不知不覺透露出森林充滿危機的隱喻,使人覺得「往往森林之中不是只有你一個」的未知、不安感,這是我從電影察覺出來的另一層意義。

Keep In Touch

在社交媒體消失前,讓我們繼續保持聯絡,以電郵接收最新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