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歸還之道
The Good Samaritan Feature 的中文譯本,載於 Medium
方便有心人歸還失機的一個想法
智能電話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它們是生活的左右手,是相機、GPS 導航、鬧鐘、錢包、個人助理、健身教練和消磨時間的最佳方法。假若有一天不見了電話的話,擔憂困惑便頃刻來襲,不知所措。「我該如何檢查電郵呢?」「會下雨嗎?」「這景緻拍下來上載至 Instagram 一定很多讚」「尷尬的時候,我還可以看哪兒呢?」簡單來說,沒有智能電話,我們皆一無所有。
「現時蘋果設下的機制,難以讓有心人歸還失機」
蘋果 Find My iPhone 的服務,的確成功讓機主找回失機的位置。大多時候,這個方法可以找回不知放在哪的蘋果產品。可是,這只解決了問題的一部分。現時蘋果設下的機制,無法讓拾到失機的有心人找回機主。 當有人找到失機的時候,他們會嘗試打開通訊錄找回最近的聯絡。不過,這些機會大多都是誤打誤撞,普遍拾到失機的人要花很多心機才能找回機主。再者,自 iOS 7 開始,要電話沒有鎖上才可以找到最近的聯絡人。
那麼有心人可以怎樣做呢?
雖然現時有些應用嘗試製作加入緊急聯絡資料的鎖屏圖案,卻弄巧反拙地長期顯示緊急聯絡,破壞背景圖案的美感。沒有人想「如拾此機,請致電 XXXX-XXXX」的訊息掩蓋自己孩子或貓的相片。其他應用軟件提供的方法與蘋果的 Find My iPhone 大致相同,使有心人無法透過失機找回機主。所以,我們又回到起點。
既然智能手機沒有事做不到,那麼讓失機與機主重聚只不過是兒時遊戲 “Marco Polo” 的高科技版,借用多一次被濫用的金句:「一定有更好的方法」
「…讓拾到失機的路人
可以找回機主的新功能」
夥拍 Visualhero 的 Kevin White ,我們為 iPhone 設計了新功能,讓拾到失機的路人,可以做一件正確的事—找回機主。拾到失機後,好心人可以透過電話、短訊或電郵通報失機給預先設下的聯絡人(如伴侶、朋友、家人等)。把這個功能融入至 iOS,更可利用控制中心和 Siri 讓失機與機主重聚。
這個「好心人」功能有三種方法通報失機。最常見的是透過密碼鎖的畫面(左下),或在控制中心的底下加入報告的鍵(中下)。即使 Siri (右下)也可以藉「報失電話」的指令通報。
與 Find My iPhone 功能相近,這功能將需要機主自行啟用。然後,選擇容許哪個方法(電話、短訊、電郵)通知指定的聯絡人。當有人嘗試報失,所有聯絡詳情因私隱而被屏蔽。除非獲得聯絡人的同意,好心人將不會獲得聯絡人的通訊資料。
那如何運作呢?
報失主畫面
報失給指定聯絡人,提供最多三個選項:電話、短訊和電郵。這個方法,確實有助解決上文提過失機的情況,方便有心人找回機主。此外,所有報失應有所記錄 ,並可於 iCloud 裡,Find My iPhone 的歷史記錄一欄翻查。這記錄更有助機主比對失機位置,即使報失不成功也可能找到失機。
致電報失
致電畫面僅提供有限度的電話功能。確保電話內資訊安全的同時,也讓有心人可以與指定聯絡人通話。撥出電話將由蘋果的自動系統接聽,要求來電者於音效後說出名字,然後掛機等候接駁至聯絡人的電話。
電話通話前,蘋果自動系統需要通知緊急聯絡人關於報失訊息,及好心人的名稱。然後聯絡人便可以選擇:
一)與來電者通話 或
二)轉至留言信箱(如果聯絡人的電話無法接通,這將是默認)
如果要求來電者留言,自動系統將回覆「聯絡人的電話暫時未能接通,請留下口訊或稍後再試。」自動系統對此來說是必要,因為可以保障個人私隱,亦可中介指定聯絡人與有心人。若非使用自動系統,來電顯示將是朋友的電話,從自動系統撥出可避免潛在尷尬(甚至反感)的問好。
短訊報失
這種方法只限與指定聯絡人發短訊,路人並無權限發短訊至所有聯絡人。發送第一個訊息前,自動解釋報失情況的短訊將先行發送。與致電報失一樣,自動通知訊息只是讓聯絡人意識到發送人並非機主。發送人將能夠於任何時間瀏覽及發送訊息。若有新訊息,亦能從鎖上畫面瀏覽訊息,無需密碼,跳轉至短訊報失畫面繼續對話
電郵報失
拾回失機的好心人,可以無限量傳送電郵至指定信箱。如上兩項通知方法,聯絡人的電郵地址將不會顯示,經過蘋果系統處理。同樣地,好心人只有受限的電郵功能,只能瀏覽關於報失的所有電郵。再者,由於蘋果作中介系統,報失時的電郵記錄同樣地可於機主的 iCloud 帳戶中瀏覽。發送的消息亦將於報失主畫面中顯示。
Siri
報失的過程可以透過 Siri 進一步簡化。選擇報失的選項後,拾回失機的好心人可以透過現行指令致電、發短訊或擇寫電郵。
如果你喜歡這個概念,不妨告訴蘋果公司。你的意見或疑問也可以提交至 lost_iphone@saycreative.com。下載資源包參考仔細的畫面、互動流程和致電功能的對話稿。
特別感嗚謝 Harvey Schaefer 對此文章的協助。以上文章只是本人陳述及意見,非代表蘋果公司或 Visualhero Design。